資料整理 葉志成/20170/11版本
〈前言〉
台灣多高山少平地,我們有258座高於三千公尺的高山,每年有幾百萬人上山,擷取高海拔的清新空氣,更有登山客駝著重裝,就為了山巔如幻仙境的美景。但當您上昇到超越一定高度後,壓力便會對您的身體產生風險,就是高山症。
有人認為背負重裝或徒步登山者,才會得高山症?
這是不對的。其實坐飛機到西藏的拉薩、青康藏高原,乘纜車上阿爾卑斯山,或者趨車上到合歡山,不一樣的氣壓差便有可能讓您得到高山症。
它一開始可能讓您陷入頭痛或感到噁心,甚或劇烈想吐和覺得身体虛弱。如果情況更糟還會讓您難以行走,甚致昏睡而致命。高山症奪走山友生命的個案不常見,卻也時有耳聞。
以合歡山來說,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曾配合慈濟醫院做過研究,一個正常人到了合歡山後血液中的含氧量便會降到剩下88%,到了晚上含氧量便會再降到86%。所以合歡山一個過年假期,便有一百多人因高山症尋求醫務人員協助。而在玉山的排雲山莊,平均每3千人便有一個人需要直昇機救援。
偏偏高山症在今天,仍沒有專業的醫學文獻或書籍,更遑論有可絕對有效治療或可做預防的藥物。
本文茲將從高山症之發生原因、症狀類型、處置方法…等,逐一分類做概述性整理。我不是專家,整理出這一份資料不見得是最詳盡,但它卻已經結合醫界的理論與高山響導的實務經驗。就請您當我是說故事的人,在上山之前用心看完它,最其碼它會提供您去高海拔地區之前,應先具備的基本常識。
〈大氣壓力與高山症的關係〉
我們每個人身上,都頂著約有1.0332kg/c㎡的一個「大氣壓力」。我們的肩膀和頭頂,面積大約有50平方公分,因此「壓在」我們身上的大氣重量便超過五十公斤。但由於我們適應了它的持續作用,所以不會查覺受重力影響。
在海平面高度,氧氣濃度的百分比為21%,大氣壓平均為760mmHg。隨著高度的增加,氧氣其百分比不變,變動的是大氣壓力。若以計算結論來表示:
登山垂直高度在0~500公尺間,每上升100公尺氣壓約會降8.5mmHg
登山垂直高度在500~1000公尺間,每上升100公尺氣壓約降5.3mmHg
登山垂直高度在1000公尺以上,每上升100公尺氣壓約降3.0mmHg
在海拔3000公尺的高山上,大氣壓力僅為523mmHg,每單位空氣中,氧分子個數大致會比海平面減少20~30%,稱為低血氧。
低血氧時,身體直接反應會是:心跳加快,呼吸加快。
低血氧時,腦部血管會撗張,讓更多血流去供應細胞。如果無法減緩,會導致微血管破裂、滲水發炎。進而腦壓上升、滲水,即是腦水腫。
低血氧時,為了避免交換較差部位稀釋掉血氧,肺動脈會因不規則的收縮,造成壓力上升,進而讓血流量加大。如果無法減緩,超過血管壁能承受的淨水壓,會導致微血管破裂、滲水發炎,即是肺水腫。
人類會在什麼高度會產生高山症?
其實沒有絕對答案。甚至高山症與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等因素,都沒有絕對的關聯。有些人在2400公尺的高度上,便有極小的高山症感覺,有些人即使上到5000公尺也不為所累。
即使相同一個人,這次登上3600公尺的高山不會高山症,並不代表下次他再登上3000公尺就不會引發高山症。所以只要是登高的活動,保持警覺是必要的。
由於台灣的山還不太高,甚至出國旅遊也都在5000公尺以下。所以不論您自知對高山的氣壓會敏感,或者你曾受高山症困擾過,只要看完本文,再配合做適當的適應,你通常不會有有太多的困難,便可倘佯在美麗的高山上。
〈高山症的起因〉
引起高山症的最主要原因是,讓人太快上昇到太高的高度。人體在短時間裡,一時無法適應由高海拔引起的低血氧。只要讓人體適應血氧分子減少,血管就不會撗張,腦壓不會上升;肺動壓與灌流也不會再上升。
讓人體適應低血氧,必需是漸進性的讓身體承受缺氧環境,而每一層級的適應過程通常需要1~3天。
但是現今交通便利,加上沒有安排調適,所以有75%的人在登高到2800公尺時,便會感受到氣壓變化,但只有少數人會出現輕度高山症症狀。
人在高海拔地區,身體內的壓力高於外界氣壓,這會使體液(水份)從器官毛細管中被擠出,壓力也會讓血液內的空氣形成成氣泡,當這些體液與氣泡囤積於肺部、腦部的微血管間時,便會阻礙循環、引起不適。
如果沒有讓這些被擠出的氣泡再溶回體內,又繼續停留於高海拔的低壓力狀態下,便會帶來潛在的嚴重後果,甚至危及生命。
高山症的發作,取決於高度、上升速度及個體適應能力等三個因素,尤以個體適應能力最重要。
除了這三要素,還有什麼外在因素,容易誘發高山症?熬夜、失眠、山下宿醉、山上喝酒、感冒、寒冷失溫、情緒亢奮、情緒低落、服用藥物、劇烈活動、久未登山…都有可能提早誘發高山症。
出現高山症狀的時間,一般在4至8小時後產生,但有敏感型,會在二小時內出現症狀。而能自己適應的人,會在抵達後的第2天緩和,有專業的指導者,可以在幾小時內迅速減輕或適應之。
反過來講,如果沒有減輕反而加重呢?
那就改列為病人。若以時間來分階段,高山症的病人,在上山的第一晚或第二天,就會出現低度高山症的症狀。
出現症狀的第二晚,仍沒有好轉的病人,就會有更嚴重的急性高山症的病癥,有的會造成沒有辦法躺著睡,必需改成端坐呼吸。到了有症狀第三天的白天天亮後,有一些患者還會有戲劇性的好轉現象,讓大家誤以為度過了難關。
可是到了第三或第四晚,本來在白天看似好轉的病人,便有可能再產生前一天的病癥。也有可能在十二小時內,就轉成嚴重的腦水腫或肺水腫。如果還無法送醫,可能當日下半夜將天亮前,便慢慢的走向死亡。
以上是從案例統計而來的時間點,從中可以知道,最好的個體適應時機,是在病人還能自己行動前。而救人的最後關鍵時間,則是在靜態下,病人能自我呼吸與能支配四肢的情況下。尤於每個病患的程度不盡相同,甚至會反覆,所以不能用上山第幾天來界定。
〈高山症的分類〉
高山症,依症狀發作時間可分為「輕度的高山症」與「重度急性高山症」二種。而按照影響部位,又可細分為「急性肺水腫」與「急性腦水腫」。
接著本文便是針對這些型態,逐一來探它的發生原因與處置之道:
輕度的高山症症狀
初期症狀與喝酒宿醉或感冒非常相類似,人會有很平常的頭痛、頭暈、失眠、疲憊、沒有胃口、胸悶、耳鳴、噁心、水腫,心裡層面的全身倦怠、睡眠不安、感覺全身不舒服又說不上來等。
這些症狀在夜間,由於呼吸功能減弱,會使症狀更加嚴重。但一般都在休息,靠自我適應,或服用有利於緩解症狀的藥物而減輕。
早期的高山症狀並不會妨礙正常的活動,一般來說,還不能稱為病人,都不需急著在夜間摸黑護送下山。只要加強個體適應,在之後兩天內症狀會逐漸減退。
但全隊卻需時時觀察當事人,對高山症狀的反應。如果在半夜裡更趨嚴重,或已轉成重度高山症時,就需連夜聯絡救援,併準備天一亮便護送下山。
翌晨,被觀察的當事人,如果症狀還沒有改善,就不能再隨隊做第2天的攻頂或登高活動。如果症狀沒有惡化,可以在營地做休閒式的個體適應,悠哉的消磨一天,您的收穫未必會輸給汲汲登頂的隊友。但是如果症狀更趨嚴重或是縱走行程,則需由領隊安排下撤。
前說過,輕度高山症就像感冒,所以往往讓自己與隊友輕忽了它的嚴重性。等接續了第2或第3天的行程,再惡化成重度高山症甚或肺水腫或腦水腫時,一般都處在搆不到天(聯絡直昇機),踏不著地(不及運送下山)的深山裡,那時生命便脆弱到有可能掛在山上。
急性高山症 (AMS,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急性高山症的症狀,它除了含有輕度高山症狀外,還增加了急遽的虛弱、眼花、噁心、嘔吐、四肢腫脹、發紺(嘴唇、指頭發紫)、氣短、四肢無力、協調力差、反應遲滯、怕冷盜汗、排尿減少、頻頻大便…等症狀。心裡層面的,有連休息都呼吸困難,有想法卻不做,想哭、想回家,甚或難以表達意識行為。
不過這個階段的患者,仍能自行走動。所以這個時候,往往是讓病患自已走下山,的最後時機。如果天候許可,便需立即安排下撤,如果不能防止情況繼續惡化,即使是在夜間,也需考慮摸黑下撤。
但得切記,選擇摸黑下撤時,需要先評估天候、患者體能、下撤到那裡、裝備夠不夠、緊急計畫…等等因素。
急性肺水腫(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
原因:肺水腫是由於肺部積水,血漿液體滲入了肺泡,使得肺泡與肺微血管之間的氣體交換速率過低。情況嚴重時血流中的含氧量降低,從而引發黃萎病,消弱大腦功能甚至死亡。
醫學紀錄上,在2450公尺即曾有案例發生。在海拔3660公尺的高山,約有2%的人會發生。高山肺水腫,較易發生於男性,如不即時送醫治療,其死亡率可達44%。一般它發生於已有高症狀的24~72小時內,而以有急性高山症狀的12小時後最常發生。
症狀:早期時會有高山症的一般徵候,而肺水腫的最早指標是運動能力變差,接著是乾咳、疲倦、胸悶、心跳加速(大於100下/分),以及呼吸加速(大於20次/分)等。到晚期的徵候,則包括有窒息感,不斷的咳嗽,從乾咳變成咳出白色有痰性的咳嗽,或咳出多泡沫的液體,嚴重時還咳出血絲。
就連躺臥休息時,也會感到呼吸困難,進而肺部有囉音(類似用手指搓揉頭髮的聲音)。肺水腫以右肺中葉最早發生,再接著患者便開始極端虛弱以及cyanosis(發紺)等,若不能迅速下降高度或給予必要治療,將危及生命。
而步態不穩、行為異常、意識混亂以及昏迷,則可能是因為高山肺水腫的缺氧所致,然亦有可能是高山腦水腫的症狀。另外附帶一提,有高山肺水腫病史、先天性右肺動脈缺損、及肺動脈近端狹窄等的人,其再發生肺水腫的機率|可高達66%。
急性肺水腫的病患,千萬不可躺著睡,這樣會讓患者更容昜產生窒息感,如果是處於極端虛弱狀態,更會加速死亡。
而在夜間,患者最不舒服的時間都在深夜22時到翌晨2時之間。對有生命顧慮者,最難熬最容易死亡的時間,是在凌晨三時到天亮這一段時間。也就是說,看患者上半夜的症狀,便是判斷患者能否平安撐到天亮的重要指標。
急性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
原因:因缺氧,使得腦血管擴張、腦血流量增、腦微血管靜水壓增加,使得腦部的液體過多而腫脹,進而造成腦內壓上升(IICP)。最後,還可能腦內的hernia(疝氣)。病理變化非常類似高血壓病變(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症狀:急性腦水腫是急性高山病的末期病變,但很少發生於3000公尺以下的高度。通常發生於已有高症狀的24~72小時內,甚至於在一星期或更長的時間後,也有可能發生。一發作時,可能在12小時內,由輕度高山症演變為嚴重的腦水腫。它常合併急性肺水腫、高山視網膜病變同時發作。
急性腦水腫除了急性高山症狀之外,最字典型的特徵有嚴重頭痛、步履蹣跚、行動失調、喪失方位感、喪失記憶,出現幻覺、意識混亂、行為異常、虛弱、尿失禁、意識昏迷、以至於慢慢死亡。
由於小腦對缺氧,通常是較敏感的,所以步態不穩被公認為是最重要且最可信的早期臨床指標。只要有步態不穩、喪失方位感的情況,縱使沒有其它症狀,都應先認定他已發生腦水腫。
判斷一個人是否處於急性腦水腫的方法,是讓他腳尖對腳跟的走一條直線。當一個人處於不能適應高度的失控狀態時,一般來說是無法直線行走的,如果這樣就表明他需要立刻下降。
腦水腫的病患,即使還能走路,也是步伐不穩、搖搖晃晃的,除時會跌倒,隊友應給予特別的扶持,讓其儘速下山。嚴重腦水腫患者,非但要及時下降高度,還要儘速送醫救治,否則極可能會危及生命。
登山團隊中,只要有出現肺水腫或腦水朣患者時,都必需在患者喪失方位感、喪失記憶,出現幻覺之前便需往下撤離及迅速送醫治療。因為下撤是唯一挽救生命的方法,即使直昇機不能馬上扺達,先行往下撤,也會比在原地等直昇機救援更有效。
至於下降的時機,是讓高山症患者在其仍有自行行走能力時,由隊友護送下山及時降低高度,是最安全、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關鍵性時機。
〈高山症的治療〉
高山症從開始登山那天起,就可能會發作,如果症狀輕微,一天左右就可以適應而復原,不過也可能越來越嚴重。這時就必須加以治療:
▲一般高山症都因類似感冒而被忽略,意志力強者,還會自以為感冒導致虛弱,勉強隨著大家往上爬,反而會是肇禍的主因。領隊對這種團員,絕對不可以答應他諸如「讓我自己慢慢走!」「休息一晚,我明天自己下山!」的要求。因為當情況惡化後,他便會失去自我處置能力,甚或可能英靈長伴山林。
▲輕微的高山症治療的方法,可以依症狀服用一些緩解藥物。多喝熱飲(比如紅糖薑湯、咖啡),與多靜養即可。或做深而緩的長呼吸(本文將會提到)來配合一些輕鬆疏緩的活動。而服用藥物,只是緩解症狀。如果高山症仍在,也只會緩解症狀不會治愈。
▲如果情況惡化,有效的治療只能是服用一些功能性藥物。而馬上護送下山卻是治療高山症最快速最有效的方法。有醫療機關做過研究證實,有人在合歡山(H3180M)得到高山症全身虛弱不能行走。經過撿測,病人血氧濃度只剩60(正常人應該昰100),當醫護人員把病人扶上車往山下送醫。
待車子開到大禹嶺(H2562M)時,患者竟能在8.7公里的車程(約20分鐘)內恢復活蹦亂跳,還會自己開車門下車跑去上廁所。
由此案例可見,可見沒有任何藥物會比往下撤更有效。高山症若是發生在夜間最好先聯絡救援,等天亮時馬上安排降低高度。有時僅下降50-100公尺都有助於減輕症狀,而下降300-500米後將會有實質性的改善,甚至恢復正常。
而在時間角度上來說,在下降3小時後,便會有顯著的好轉。患者如果想再次上攀,應留在能適應的高度上直到症狀消除,便可整裝再次上攀。而適應的時時間因人而異,有的過一晚即可,有則需3天。
▲當高山症狀繼續惡化,或救援不急時,確有幾種藥,經臨床確認可用於現場治療,甚或用之於做事先預防,但這些藥的使用仍需經過醫師指示後服用。
用於預防肺水腫的有:
△威而剛,100mg,進人高海拔,每八小時口服半顆。警告:禁止與NTG(硝化甘油舌下片)同時使用。
△冠達悅歐樂持續性藥效錠(長效型降血壓藥),30mg,症狀出現每十二小時口服一顆。警告:禁止咬碎或咬破。
用於預防腦水腫的有:
△acetazolamide丹木斯,250mg,進人高海拔前一天,每十二小時口服半顆。症狀出現每八至十二小時口服一顆。警告:禁止蠶豆症、孕婦、鐮型血球症患者或對磺胺藥過敏者使用。
△犀利士,10mg,(血管擴張、血壓降低)進人高海拔,每十二小時口服一顆。警告:禁止與NTG(硝化甘油舌下片)同時使用。
再重申,這些藥需經過醫師指示後服用,即使山友的登山背包中常有人攜帶,但在山上是否該冒然給予患者服用?由於本文併非醫學專區,故不在此贅述。
▲PAC攜帶型加壓袋/目前台灣高山山屋,幾乎都有配置。PAC加壓袋基本上是一個帶加壓幫浦的密封室,把患者安置在裡面並將其充脹,人為的使袋中空氣壓力增加,創造下降1500公尺,便能有效的增加氧分子濃度。
置身於袋中一兩個小時後,患者的身體將恢復到低海拔狀態。它能維持患者在出袋後將近12小時,足夠患者下降到低處並作進一步適應。
但是目前配置單位要求,攜帶型加壓袋,需經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通過考核授證,取得操作證書者才能操作。
由於高山症的發生都是由輕而重,也有半天甚或一天的警訊時間,所以我們還是強烈的要求,按狀況判斷及早護送下山,斷不可冒然靠藥物實施現場救治。
〈如何適應高海拔與預防高山症〉
登山是想倘佯於好山好水,但是最重要的卻是把自己帶回來。
我們從一些登山前輩口中,蒐集這些適應高海拔與預防高山症之道,提供您居處在大自然廳堂的時候做參考:
如何幫助自己適應高海拔?
在高山上呼吸,應保持深而緩的的長呼吸。太淺而急的呼吸使得吸入肺中的空氣減少,因而讓肺部只排出一部份的二氧化碳,當肺部累積更多的廢氣時,您為了滿足運動的氧氣需求量,便必需再增加呼吸的速率,結果人便會愈走愈喘,也就是愈急促的呼吸,但是急促的呼吸並無助於二氧化碳的排除,所以愈走愈累。
再加上一般人總認為爬山會喘是正常的,所以都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讓高山症發生。
一般言,血液循環人的身體一週約需要30分鐘,基於此一定律,當您覺得愈走愈喘而頭暈時,理論上言,您應該是20分鐘前便沒有注意呼吸,頭暈只是大腦警示您,腦壓已經開始上升了。這時記得放慢腳步,採用較深而緩的長呼吸,一般癥狀會在20分鐘後緩和。如果沒有緩和,便需自我檢測是否有高山症的症狀。
如果是第一次到達高海拔地區時,應儘量放鬆心情,不要過分強迫自己做超越體能的活動。白天進行一些輕鬆的活動,會比躺著休息要好一些。因為在睡眠時呼吸功能會減弱,使高山症狀惡化。
以連峰縱走為例,宿營地點的選擇,最好選在較低海拔的谷地;如果選在山頂宿營,便容昜產生高山症。如果連續登高後,提早到宿營地點,最好不要以累了為由,躺下就睡,儘量倘佯山林四處走走,讓生理適應當地氣壓,夜間便會比較好入睡。
夜間氣壓會變低,會讓人更不能適應,甚至比白天更不舒服。有時睡2~3個小時就醒來,這時候不要勉強自己入睡,更不可以服用安眠藥。可以起來數數星星、走動走動,最好喝些熱飲,再重新入睡。
如何預防高山症
當有感冒症狀時,最容易引起高山症。感冒的人有可能連乘車上到合歡山,一下車時便有嚴重的耳鳴癥狀。所以感冒的人從事登山活動,更需要提高警覺。
在高海拔環境裡的活動期間,建議充分飲用的流質食物,來幫助身體的適應。多喝一些含有高碳水化合物的飲料,可讓體內保持充份的電解質與水份。以登山為例:在長途的路程裡,通常都為了減輕重量,讓飲水不足而脫水,所以到休息宿營點時,必須喝大量的水來保持水份,最好喝水喝到尿量正常,而且尿色清澈才好。
在高海拔環境裡,應避免抽煙、喝酒,及避免服用具有鎮定作用的鎮定劑與安眠藥。在睡眠中這類鎮定類藥物可能會抑制呼吸中樞及缺氧換氣反應(HVR),進一步減弱呼吸系統的功能,從而使高山症狀惡化。
避免吃產氣食物,如豆類或碳酸飲料,以及極低脂、低鹽的食物。在行進中,如果隊友有輕微的噁心或四肢無力或更嚴重有抽筋的狀況時,可以適度的讓其間喝些食鹽水或者酸梅。
在山上溫度太低,而人的頭部最容昜散熱。當頭吹到冷颼颼的山風時,便十分容昜誘發高山症。所以在山上活動,務必帶著帽子或裹著頭巾,即使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也要做好頭部的保暖。對已產生高山症的患者,這點更需確實做到。
隨時自我檢測
為了讓人體適應低血氧環境,我們一再重複強調,要求您務必採用較深而緩的的長呼吸,即使在休息時也是一樣。但也有些資料建議大家要加快呼吸的頻率?這點我們持保留的態度。
在行進中,要隨時自我檢測,我們訪問有得過高山症經驗者,臚列一些高山症發作前的可疑症候:
▲行進間有反常性的氣喘噓噓?
▲體能反常性的突然變差,甚或四肢無力?
▲上陡坡後會暈眩甚或眼前一片空白?
▲腸胃有不正常臑動感,甚或連續上廁所或拉肚子?
▲非感冒性的頭痛?
▲異常性的寒冷與盜汗?
▲胸悶、吃不下飯,甚或有嘔吐感?
▲隊友說您臉色蒼白或嘴唇變紫?
如果您有以上可疑徵候,都可能是初期高山症的症狀。應及時告知領隊、嚮導或隊友。一般有受過專業訓練的高山健行嚮導,都有高山症的處置能力。
如果以上徵候已經影響行進,在症狀減輕前不可再冒然上升高度。如果連休息都沒有讓徵候好轉,甚或持續惡化者,就務必儘早執行耳熟能詳的真言「下!下!下!」。
千萬記住,山永遠在那兒,您要有撤退的勇氣,才有下次再來的毅力。
隨時自我重組
身體最強的潛能,就是會自我調整與修復。其修復方式有很多種,例如:環境式修復靠身體的打掃功能避免生病;機能式鍛煉承受更多勞動;營養式的滿足代謝錯誤;相對式的限食提高抗氧化能力;而控制式修復,就是藉刺激直接提升器官機能。
在漸行登高中,身體會試圖去適應這一新高度。只要提醒幫助自己,啟動環境式修復、控制式修復,讓人體做漸進性的適應性改變,身體就更能承受低血氧環境。
在高海抜地區,當您自我檢測,發現自己有高山症發作前的可疑症候時,可以採用自我重組,增強體內的帶氧循環系統。自我重組的作用,包括:
專心深呼吸換氣,會增大了呼吸的深度,幫助身體適應低血氧環境,腦血管就不擴張,肺動脈就不會血流量增加壓力過大,更重要的是,叫醒那些換氣效率較差的肺泡,也就是在低海拔時,通常不太發揮作用的部分。
換氣效率好,身體就產生更多的紅血球以運送氧。
產生更多有益身體的酶。
血紅素中的氧被釋放出來,並被輸送到身體器官組織中。
除了自我重組,當您發現自已有下列明顯的高山症情況,應告知領隊找人陪伴。
在行進中有異常性的寒冷者,加衣服或補充熱飲。不要休息太久,慢慢走,專心的呼吸,更容易緩解缺氧。
在行進中有異常性的冒汗者,把拉鍊拉開不要脫衣服。迎風吸呼吸休息一下再慢慢走,專心的呼吸。
在休息區仍有不適者,找杯熱飲喝,鹹甜酸不論、咖啡或茶也沒關係,只要喜歡喝就好。喝過熱飲後,站起來走出戶外有散步,專心的呼吸。
經過休息仍吃不下飯者,不要躺下來睡覺。勉強自己吃一點東西,或請隊隊友把飯與菜煮成鹹粥喝。吃完東西後,站起來走出戶外有散步,專心的呼吸。
除非頭疼到很難受,不要吃預防性的吃止痛藥。判斷有高山症狀時,絕不可以吃安眠藥。
以上方法都只是舉例,重點只有一個,就是保持活動與專心的呼吸。人雖很累又不舒服,如果躺下來更容易讓換氣效率變低,反而會減緩復原時程。即使真的很難受,也要靠躺著休息,值到症狀疏緩,有吃東西後才能躺下。
而「專心的呼吸」指的是保持深而緩的的長呼吸。不論在行進間或休息狀態,都得維持大口吸氣,利用慢慢吐氣時,靠壓力擠壓肺臟促進帶氧,把血液中的膨脹的氣泡帶回肺臟換氣。但請記住,這種換氣過程,配合人體循環,最少要20分鐘才會感覺到有效果。
所以自我重組如果超過30分鐘仍沒有效果,便需告知領隊由專人處理,也就是啟動本文所提及的治療程序。
怎麼幫助有高山症的朋友
▲隊伍中有人產生高山症時怎麼辦?
當發現隊友有身體不適時,領隊應指定一位較有經驗的隊友負責觀察病人。這樣會有下列好處:
1病人不用向每個關心者回答問題,改由觀察者轉達患者口述的病狀。
2病患一有不適便可向歡察者表達。
3同一位歡察者固定的觀察,更能了解病人病程的發展與需要。
觀察者不一定是照顧者,照顧者可多人輪流,但觀察者必需是同一人。觀察者必需紀錄病人的病程發展,而紀錄方式不一定要是醫學的專有名詞,但病程紀錄應包含病人口述的病症及觀察者所看到的病癥以及環境因素,例如高度、天候等。
當病人病情嚴重時,由領隊、觀察者再參考病人的意見,三人共同決定未來的救援計畫,避免角色衝突,至於救援時間點與處置方式,則按病人的病症、病癥與天候、途程配合決定之。
〈結語〉
高山症,它其實已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但是今天嚮導制度逐漸式微,很多朋友會在沒有嚮導的引領下投入山的懷抱。
我們為了讓更多愛山的朋友,不只能隨時照顧好自己,還要有能力關懷同好,所以才蒐集一些散落在網路的資源,再加上老山友的親身歷練,重新加以整理,重新珠串。
這一篇文章,它不是醫學研究成果,僅是蒐集一些登山前輩留下來的經驗累積。本文僅試圖為愛山的朋友提供一些有關高山疾病的基礎材料。我只想起個頭激勵大家共同探討,一起來充實它。更冀望此文讓倘佯在山裡的朋友,爾後能走得更順心,也讓等待在家中的親友,從此不再有驚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