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關節炎與登山鞋〉資料整理/葉志成─版本2017年5月

 

前言

很多愛山的人登山路走多了,其人生閱歷就會多撈了一項「退化性關節炎」。就醫學資訊所言,「登山」需要負重長距離的行走,一再反覆使用髋、膝、踝關的運動,它的確容易誘發“退化性關節炎”。

假設「人類的腳本就設計用來走的!」,那腳當然是可以提供,也能承受登山活動的衝擊,對吧!所以如果善用登山鞋並注意走路姿勢,確實能防範退化性關節炎。

但是,我們的登山時,腳與腰總是在短時間內超負荷的行走,更會超重的承載裝備。所以想登山的您,就得重視怎麼「正常的使用」與保護您的身體,藉以防範「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

「啊!我從來不爬山?那本文就我無關了…哈哈!」

「哇哩勒!不爬山…還是會得關節炎呀!」因為當您發現上下樓梯時,膝蓋有疼痛感或者走路時,膝蓋關節喀喀作響;或者,天氣一有變化時,即覺的全身關節腫脹酸痛…

「小心了!!您很有可能已經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建議您還是得往下看。

本文首先,我先幫各位整理出一些醫學資訊,讓您更容易了解「退化性關節炎」。接著再珠串一些前輩所發表的文章,轉介您一些關於登山鞋的選購、穿著與保養方法。

 

退化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又稱骨性關節炎,當嚴重到造成骨質增生時,即俗稱“骨刺”。它是一種緩慢進行的退化性疾病,有2030歲的年輕人便有退化性關節炎;而上了某種年紀,尤其六、七十歲的人,就幾乎人人都有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原因,在年輕可能是因為受傷、過度磨損而產生。而高齡者在6070歲時,關節便崩毀27%;到了80歲以上時,關節崩毀率便高達44%,而崩毀程度會隨著受傷、耗損或體質而增加。

退化性關節炎一開始幾乎都沒有症狀,讓人忽略它。直到在某一次激裂運動後,才開始感覺不適,隨著晨起時會有會有僵硬感,甚或運動時關節會有異聲。但是一但有了以上說的明顯症狀時,可能就已經傷害到相當程度了。

退化性關節炎其好發於膝關節、腰椎關節及頸椎關節。簡單說我們的關節間,有一種透明的軟骨組織,叫做「關節軟骨」,它的作用是在吸收我們運動時反作用能量的襯墊。

「關節軟骨」該說無血無淚,因為它本身並無血管,也不會痛。它是借由運動從滑膜液獲得潤滑及營養。軟骨一但逐漸磨損後,就會失去彈性,而負重則讓關節間隙變小。當行走或運動時,力量就會直接作用在軟骨下方的骨頭上,這時主人便會開始感覺到發炎的患處會有酸疼感。

當關節發炎時,會誘使自主機能,開始分泌大量的滑膜液(關節液),滑膜液以膝蓋為例,正常時約有10cc,當量達20cc時,便會有腫漲感。如果持續惡化,就會導致骨頭變形、硬化甚或壞死,而這種損耗幾乎沒有自行修護的能力,而酸痛感也愈來愈嚴重。

受損的關節隨著病情嚴重會痛、腫、僵硬,僵硬程度隨著病情增加,但疼痛的情形反而會緩和下來。而隨著患部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病狀,例如在手指時,指頭關節會變大、疼痛而被誤為是痛風。而患部在頸椎形成骨刺時,會壓迫到神經根,而形成肩膀酸痛與手指神經痛等。

而患部在腰椎者,除了會腰酸腰痛外,更會因二側下肢無力而沒辦法走路,或者需每走一段路就得停下來休息的情況。

而腰椎椎間盤突出者,腰部臀部及腿部會出現疼痛(若咳嗽,彎腰,提重物或突然用力時就會增加疼痛,行走困難及肢體會有麻木感或腳無力。至於影響部位,則會因患處在不同椎節,而造成不同的部位的疼痛。

 

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

西醫治療方面

目前的科技,在西醫方面,並沒有可以使退化性關節炎,恢復到生病前的初始狀態的醫學治療方法。

現有的治療方法在西醫方面有3種,但仍注重在減少疼痛與延緩惡化而已。其方法簡述如下:

1非藥物治療:例如減輕體重、戒煙,改善姿勢、生活作息。利用運動訓練腹肌、背肌。或或使用護膝或穿戴輔助器具等。

2藥物治療:使用葡萄胺與軟骨素,或類似維骨力等藥物藉以延緩老化。而緩解疼痛,則靠服用乙醯胺酚(例如普拿疼)、阿斯匹靈、或非鎮靜、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葡萄糖胺(Glucosamine)等。

3外科治療:例如關節腔內注射類固醇或波尿酸,或使用關節鏡做關節腔沖洗、增生硬骨的切除、關節鏡軟骨移值術甚或換人工關節等。

4物理治療:如臥床休息、牽引、超音波、短波、熱療與局部濕熱敷。

值得一提的是關節腔注射玻尿酸,它可以增加關節滑膜液(關節液)的粘稠度,減輕壓力與軟骨磨損。但它只是治標,並不能讓壞掉的軟骨長回來。所以外國研究說施打波尿酸只有3成有效;但國內醫生說7成患者有效,二者落差很大。

至於人工關節雖然可以解決疼痛及替代關節功能,但是人工關節的活動靈活度與饋感覺都比不上自然關節,想要再像原來一樣的徜徉在山林之巔,都是不太可能的事了。

 

中醫治療方面

退化性關節炎在中醫方面的治療文獻,更是少到幾乎沒有。

一般中醫的治療方式,大致為治本與治標二方面來談:

治標之一也是以物理治療為主,其在本文西醫部份已有談過。只是在中醫的物理療程裡會再加上一些中藥輔助,比如說藥敷、藥浴、藥燻等,其餘處理原理大致相同。

值得一提是中醫治標之二,是來自中國的傳統的拔罐治療。拔罐在當今衛生署歸納在民俗療法,目前在坊間的使用方式與罐器類形很多,但在這裡要提的是在台灣幾乎已經失傳了的正統「竹筒藥罐民俗治療法」。

「竹筒藥罐民俗療法」業者要先在藥鍋裡熬煉竹筒備用,師父的功力深淺與療效全賴怎麼找出退化性關節炎所淤積的穴位。再把已經完成消毒的竹筒從藥鍋裡取出,視穴位的深淺拿捏藥煉竹筒的溫度,當竹筒藥罐回溫到適當溫度時,馬上對準穴位開始做吸附治療。

這種「竹筒藥罐民俗療法」的原理,仔細探討大致與西醫原理相同。因為退化性關節炎的患部一定會發炎,而在內部發炎處自會產生大量的滑膜液(關節液)。在西醫是靠關節鏡清除,藉以疏解患處的壓力。相對的「竹筒藥罐民俗治療法」則是靠竹筒藥罐在退溫時產生的冷縮吸力,先清通淤積的穴位與吸出因受傷而造成舊淤傷,進而引流出因發炎所囤積的多餘滑膜液(關節液)

這種民俗療法的療程與次數,得視患處受傷的嚴重性來決定,絕非一次即可治癒。每次治療時師父會視患部需要,審酌放3-4個藥罐。而在療程裡,患處內部因為發炎所囤積的多餘滑膜液(關節液),本就存有壓力想往外擴散才會造成痛、腫,而中空的竹筒從外側的吸附引流中,會把藥罐裡的中藥成分由皮膚向內沁滲,造成內外循環相互對流,進而平衡關節的壓力。待發炎患處消炎後,民俗療法的師父會再檢視患處的關節,如果是因外力的損傷或關節異位造成者,則再依中醫矯正的方式給予處理。若是單純退化造成者,則以中藥補之。

「竹筒藥罐民俗療法」其原理與西醫的方法雖然相同,但卻比較有效。只是它目前在台灣列為民俗療法,患者得自已付費。而且專精此道的師父似都已失傳,在台灣真正能有效處理的的店家已是區區可數。

就如醫學文獻所講「目前西醫沒有使退化性關節炎,恢復到生病前的初始狀態的醫學治療方法」,但中醫學者並不這麼認為,他們主張退化性

關節炎在中醫的治本之道,是得從從補腎開始。因為中醫中醫四診心法有云:「腎主骨與膀胱為表裏、肝主筋心主熱開竅於舌,脾主四肢…」。對於處理退化性關節炎,雖然中、西醫大致都只是在「減少疼痛與延緩惡化而已」。但是中醫方面卻會有長短程的2種處理方式。

其一在短程言,也是給予仿若西醫的消炎處方;另一種比較俱建設性的長遠治療法,則是從補腎做起,因為當腎臟功能增強時,便有助於骨骼的成長,藉以達到慢慢修復傷損的作用。

而經中醫研究,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如果採用「竹筒藥罐民俗療法」再結合吃中藥治療,一般在三到四個月後便不會再有酸、痛、腫及僵硬感,若能持之以恆在六個月至到一年間勤作保養,對於關節的復原便會有十分明顯的改善。

 

關節平時保養的方法

健行或登山,二腿需大量承重,髕骨與股骨間的軟骨會受到強烈的壓迫,經常這樣,久了自然會造成軟骨磨損,膝蓋感覺不舒服甚至疼痛。

一旦出現膝蓋疼痛症狀,該怎麼補救呢?症狀不嚴重者,短期內多休息就可恢復。持續疼痛者有些人會透過吃藥、打針或貼藥膏消炎,或是進行熱療、電療、水療各種物理治療。不過研究顯示,透過肌力訓練或做拉伸運動治療是最有效的。

()保持理想的體重,是保養關節最重要的課題。

()正確的運動姿勢,是防止誘發關節炎的關鍵。以登山為例,隨時檢測自己的登山鞋磨損狀況與腳底長繭位置,便能判斷自己的走路姿勢是否正確。

()適當如度。運動不可過度激烈,比如少背重裝登山,少用奔跑的方式上下樓梯。

(活動時應特別注意姿勢,避免不當而受傷。例如直接彎提舉重物。或蹲著負重時,直接站起來,或者沒熱身便實施強烈運動等。

()若有關節受傷或發炎時,應即時求醫根治,以免日後洐發關節炎等後遺症。

()若有先天結構不良者,例如習慣脫臼、半脫臼者應及早矯正。

()已有關節炎現象的人或50歲以上之中年人,應少爬樓梯、少爬山,運動以散步為主。

()年紀較大的人,宜坐在較高之椅子;跪、蹲及屈膝時間不要太久。

()患膝關節炎的人坐椅子要起身時,應先以手先撐起身體,以避免膝承受太大壓力。

()冬天盡量著褲裝,少讓膝蓋暴露在冷空氣中,熱敷(泡澡、泡溫泉)也能促進血循,活絡筋骨。

(十一)適時使用護膝,既能保暖又可保護膝關節,可使關節不致因用力而再受傷。

(十二)靠食補補回來,中西醫都有食補的處方,但是請記住,一但失去並非一定能從飲食補回來。但是多攝取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及鈣…保持規律的生活與適當運動,仍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十三)設若關節己受傷或退化者,可按照復健科醫生建議,服用葡萄胺與軟骨素。或者上山前二週服用,下山後也續服二週做保養及補充。

(十四)下山或激烈運動後的保養,並不是休息,而是做好筋骨與肌肉保養後再休息。因為小受傷或激烈運動後,會造成肌肉緊縮,這時必需做緩和的拉筋運動。以登山為例,最需做疏緩的肌肉有股四頭肌、股屈肌、腓腹肌、脛直肌等。

以上都是我從醫學報導蒐集來的資訊,如就關節炎的角度來說,爬山這種運動,當是最不適當的運動?!假設它是!那愛登山的您我總不能就此封山吧?!就因為我們還是得上山,所以除了那些消極的預防保養方法之外,我們還是得再往下,仔細探討一些更積極的防範作為。

 

登山與鞋子的關係

俗話說山路長、腳更長,登山就是靠走上去。所以我們還是回到腿,再從保護腳的登山鞋來談起。

膝蓋是人體下肢最重要的「承重關節」,站立及走路時膝蓋內的軟骨平均要承受約1/2~1倍體重的壓力,上樓梯時增加為2倍,下樓梯則為7倍。由此可見登山活動對您的膝蓋關節是一項相當大負擔。所以您需要籍助一雙好的登山鞋,來減緩膝蓋關節的負擔,進而減少腰椎的損害。

登山鞋是設計來保護登山者的足部與腳踝,及吸收身體與地面相互衝擊的能量,還可避免地面尖銳的岩石或凸出物刺傷腳底。所以針對不同的登山型態,選擇一雙適合的登山鞋非常重要。

很多登山前輩都喜歡穿膠鞋或雨鞋,它有便宜、輕便、不易弄溼的優點。但雨鞋該如何保護腳踝及足底,則是值得探討的課題。另外登山日漸潮向輕量化,有些山友開始愛穿即軟又輕的登山鞋,這種鞋用在郊山或中級山的確很方便。一來負重輕,而郊山與中級山的地表鬆軟,還能充抵一些避震效果。

但是如果想穿即軟又輕的登山鞋,駝著重裝往高山走去?在以前這是很荒唐的。可是在筆者經過幾年的實驗發現,在台灣想穿即軟又輕的登山鞋登高山,在經過學習與適應後,它是可行的。

 

登山鞋的特性

登山就是靠雙腳走路,為腳選擇合適的鞋子,是登山者應有的認知。適宜的登山鞋不但可以保護雙腳,甚至可以減少足部疲勞及運動傷害,並增強山野活動能力。

登山鞋的選擇除了注意運動功能性外,更重要的是減少運動傷害。登山可以不必跟別人一較長短,但對於登山安全及運動傷害之預防,則是嚴肅的課題。所以攀岩要用岩鞋、走溪谷要用溯溪鞋、冰雪地要用雙重鞋。一般登山、健行則使用輕型登山鞋或多用途登山鞋。

以下僅就登山用途的鞋子作介紹,至於岩鞋及溯溪鞋則不在這次整理的範圍。

在台灣登山的旅途中,我們可能遇到碎石坡、岩礫、森林、灌木叢、溪流、沼澤、雪地等多樣化的地形,或必須長途跋涉等。於是我們可能需要一雙多用途的登山鞋。但是所謂的多用途,大都是在各種互相抵觸條件折衝下的產物,這可能會造成每樣都有點適合;但也可能是每樣都不是很適合。

登山鞋可概略分為重裝型全硬底及綜合型半硬底,還有休閒舒適型三種。一雙好的登山鞋應具有下列特點:

▲高度適中的鞋筒。登山鞋筒視需負載的重量,約在1315公分之間最佳,其對於踝關節具有扶持及保護的功能,使腳踝在崎嶇的山路上不易扭傷。過高的鞋筒並不能給予足踝更多的支持作用,反而會過度限制它的活動;過低則無法提供足夠的保護及支持作用。

▲具有止滑作用的鞋底。可增強抓地力使其在滑溜的草地、泥沼地及雪地上不致滑倒。

▲具有中層彈性緩衝鞋底設計,可達到吸震及絕緣的效果。

▲登山時應視步道特性與背負重量,選擇全硬式、半硬式或軟式的鞋體。半硬式者,其鞋尖仍可適度彎曲,在行走時比較舒適。而技術性的雪地攀登或艱難的超重裝山區路線,則必需選擇全硬式的鞋子。全硬式的登山鞋雖然較不良於行,但當您作前爪攀登(冰攀)或立於窄小的岩石立足點時,它可以大大減輕足部疲勞。至於軟式登山鞋則適合用在平整的步道與輕量化的登山使用。

▲鞋底和鞋身必需以最堅固耐久的方式縫合。鞋面車縫線儘量減少,以避免雨水滲入。

▲鞋頭要夠大,台灣人的腳型都是腳趾頭寛,而一些進口鞋的鞋頭都是尖頭設計,這就不適合台灣人的腳型。鞋舌和鞋子之間有連接一體成形,可防止水滴或雜物侵入。

▲台灣的高山地形多碎石坡、岩礫,所以鞋緣較易磨損的部位,如鞋尖、鞋跟需有皮革或纖維材質。

▲配合冰爪使用的鞋子,其鞋尖腳趾及鞋跟腳踵的部份需有強化設計(鑲入半月型襯蕊),可減少由於冰爪帶束縛所造成的不適,並適於在硬雪中踢踏出步階。

 

登山鞋的種類

郊山休閒鞋

台灣各地都有一日遊的郊山,雖說也是爬山但是步道十分平坦好走。爬這種郊山其實穿涼鞋都能上去,所以對鞋子的要求就沒那麼嚴格。選擇重點則以舒適性為主,功能性為輔。甚或為了塔配衣著,還能講究外表的華麗與造型。

但是郊山仍然有很大的高低差,所以買郊山休閒鞋時乃需考量下列各種特性:1.適中的鞋筒。2.具止滑作用的鞋底。3.有吸震功能的鞋底設計…等。

 

輕型登山鞋

隨著製鞋技術改進,目前逐漸發展出輕型登山鞋,此型鞋子其重量約在11.2公斤,適用於非雪季之一般地形,與非長程的縱走。

大致上此種型式的鞋子其鞋面和鞋底是膠合而非縫合,選擇輕型鞋時,同樣需注意鞋筒的高度是否足以保護足踝;鞋尖、鞋跟及易磨損部分有無加強保護設計。

輕型鞋的透氣性很好,但防水性及耐久性則較遜於重裝登山鞋,為增強防水性可選用具有防水透氣材質的輕型登山鞋。

此型鞋子在使用上堪稱輕便舒適,適應新鞋的時間較短,新購入的鞋子幾乎可直接用來從事短程的登山活動。

 

重裝登山鞋

重裝登山鞋在以前稱為雙重鞋或雙層鞋,在早期真的是兩雙鞋子套在一起。原先設計供技術性冰攀之用,然而事後發現卻有許多喜好冬攀或超重裝縱走的人也採用它。原來它不論超重裝或在雪地上,都可以對雙腳提供絕佳的保護與保暖效果。

近來重裝登山鞋已將內外靴合而為一,外靴都以皮革包覆居多,內層則以防水透氣並兼顧足部保暖的效果,因此內層很講究保持乾燥與舒適性。

重裝登山鞋的外靴一般都十分堅硬,不會因長年使用而變形。所以在選擇時必須非常合腳,否則反而會造成腳的傷害。

選重裝登山鞋時,要確定鞋子是否會壓迫腳?並注意在高山地區由於氣壓的關係腳的尺寸會稍大於平地。另由於重裝登山鞋相當堅硬足踝能活動的空間很小,而且保暖效果極佳,並不適合一般健行式登山之用。

 

登山鞋的環保特性

時下從先進國家進口的登山鞋,都是環保材質,在一定年限後便會脫膠而解體。尤其是供在鞋櫃裡的名牌,一年不曾使用一旦再穿上山者,保證在第2天就會鞋底與鞋身分家。

時下市場上,有國內廠商自行開發,他們用更專業的術語,讓登山鞋更符合台灣的氣候,所以比較不會脫膠,至於是否符合環保,自非本文深究重點。

而就登山者言,登山鞋最忌諱的就是上山脫膠。在此建議每次上山前,務必考慮登山鞋的年齡。一但逾越環保期限的,便不宜再穿上山。而對一年穿一次的登山鞋,即使是去年新貨,也該在重裝行程前,先去郊山暖身走一趟,再用目視檢測一下膠合處。

若一雙登山鞋穿沒幾次,實在棄之可惜,當發現似已開始脫膠者,可拿到修鞋店重新膠合,有些老鞋匠還會重新用布線,仿照皮鞋再縫合一番。

 

登山鞋的登山鞋的選購技巧

在非雪期的一般山區或健行的場合,相信您不會穿著重裝登山鞋去登山,同樣的在雪地上或必須配合冰爪使用的場合,也不能選用輕型登山鞋。所以選鞋時第一要考慮使用場合,然後再去考慮種類、材質及合腳等問題。

穿著不合適的登山鞋,可能使原本很愉快的登山活動變成一種折磨,甚至無法走完全程,故選鞋不可不慎。一雙您在店裡試穿即不太合適的登山鞋,不要期望買回家穿幾次後會變得合腳。不論您採用郊山休閒鞋、輕型登山鞋或重裝登山鞋,選定型式後一定要試穿並走一走看看是否能合腳,再好的登山鞋不合腳的寧可不要,千萬不要勉強。尤其是進口的登山鞋有很多是屬於狹長鞋型(由於歐美人士的腳型大多比東方人狹長),這對大部分的東方人是不適合的。

試穿是選鞋的重點,選鞋時要穿您登山時的襪子去試穿,而且要預估如果您打算增加鞋墊或防水襪套之類的東西,也要在套量鞋子時同時試穿。穿上鞋子後等待數分鐘,使襪子有足夠的時間在足部周圍壓縮,然後感覺是否有縫合或皺摺處使腳部不適;和鞋子是否對腳尖與腳跟造成壓迫。一雙合適的鞋子,穿起來腳跟和鞋跟要剛好吻合,腳趾必需有足夠活動的空間,而且繫緊鞋帶站立在30度的斜坡面上腳板往前滑時不會擠壓到腳趾。

另一種測試的方法為:腳趾往前頂到鞋尖,腳跟與鞋跟間應尚餘有一指幅的空隙。鞋子如果太小會影響血液循環,造成足部冰冷,甚至凍傷;而太大則會因磨擦過度而起水泡。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經過一天的活動之後腳會稍為膨脹,所以在傍晚量鞋子最佳。假如您在選鞋時,遇到一雙稍大而一雙稍小,則不妨選較大那一雙,因為多出來的空間可用厚襪子填補,而且在長時間使用後,由於鞋尖部份向上彎曲,鞋子長度會縮小半號。

 

登山鞋的使用技巧

正確的使用才能發揮裝備應有的功能。登山鞋的使用由鞋帶的綁法開始,繫鞋帶地方一般分為D型環(水平部)及勾釦(垂直部)兩部分,這可配合上下坡做兩段式綁法。所謂的兩段式綁法,就是先將鞋帶在D型環交叉穿行並適度調整鬆緊後,先打一個平結固定之;然後鞋帶繼續交叉穿行勾在勾釦上,最後再打蝴蝶結固定之。

至於勾釦部分鞋帶之鬆緊則視地形而定,上坡應放鬆以免足踝束縛太大防礙活動;下坡則要綁緊以免腳趾衝擠到鞋尖,造成腳趾黑青。所以穿鞋時繫在D型環部分的鞋帶綁好時,只是適合一般行走。而勾釦部分的鞋帶則是提供您視地形做機動性的調整,也就是說勾釦的設計,本來就是要讓使用者方便調整鞋帶用的。

新買的登山鞋不要馬上穿去從事長程的登山活動,免得萬一在山上有任何不適而留下痛苦的回憶,尤其是重裝登山鞋更要注意。也就是新鞋買來的鞋子必須先在郊山活動一段時間,讓腳慢完全適應鞋子再用之長程路線。

另外在使用初期鞋舌一定要保持拉平放正,如果初期沒注意定位,一旦被定形後就再也無法改變其扭曲的樣子。

行進時如果感到腳部有不適的磨擦及灼熱感,應立即脫鞋檢查以免長水泡而妨礙行動。對於水泡的預防可在較易磨擦的地方先行貼上藥用透氣膠帶。若水泡已生成則可使用「人工皮膚」直接把它貼起來,如果沒有「人工皮膚」則在夜間用消毒過的針予以刺破擠出積水,並留一段線在水泡處,然後再以消炎粉或優碘消毒蓋上紗布,等明天早上要上路前,再藥用透氣膠帶貼上避免再磨擦。

另在登山之前一定要記得修剪腳趾甲,可以減少一些不必要的困擾。高溫比雨水更容易使登山鞋受損,在山上被雨淋溼的鞋子千萬不要利用夜間企圖用火烤乾,最好是塞入報紙讓它吸乾水份。另外有些登山鞋的鞋面與鞋底採用膠合的,一經火烤可能造成黏膠劣化使得鞋面與鞋底分開,那就更慘了。

綁腿(或鞋套)是登山鞋的重要附屬品,不但可以防止樹枝、砂石等雜物落入鞋內,也可以防止雨水及冰雪由鞋口滲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收束褲腳,走起路來毫無牽絆輕便十足;另外它也使得襪子及褲腳較不易髒。許多人認為打綁腿會造成腳部悶熱而不願意使用,但衡量其利弊得失仍然是值得使用。目前市面上有防水透氣材質的綁腿可以改善這些缺點,但價格較為昂貴。

登山鞋的鞋帶都很長,當穿上綁好後一定還會剩很多鞋帶。有些人的處理方式是,在腳踝上綁一圈,這樣可以固定腳踝但不是最好的。正確的方式是視今天的山路狀況與舒適性,決定要綁幾個勾釦後,先打平結再打蝴蝶結。接著把二個環形蝶結翅再綁一個平結,然然塞入鞋舌邊的鞋帶下。而塞入鞋舌的那一邊,則視個人習慣而定,一般是在外側,比較不會被自己鞋子的勾釦勾出來。

 

登山襪

在過往的登山資訊,不論鞋商或前輩都建議,登山時襪子最好穿二雙,其主要是防止腳磨破皮。但目前市售有專為登山而設計的超厚或襪底加厚的登山襪,如果走路姿勢正確穿一雙就可以了。

很多登山襪主張貼身、防臭、抗菌、快乾、調溫、增進腳底血液循環等等一堆高科技功能。

但相對的比較貴,至於其廣告的效能,有時聽起來很實在,但上山時卻不實用,就全看使用者的感受度了。

至於登山襪的長度,不宜太長。因為太長易悶熱,而且清晨泅泳在箭竹林弄濕後很難乾。

 

登山鞋的保養

經由適當的保養,一雙好鞋子可以持續使用多年。鞋子的保養從新鞋開始,當新鞋購入時最好先在鞋緣車縫處塗上線臘,並在皮面上塗擦保革油,或在尼龍布上噴「防潑水劑」。

而在每次使用之後,一定得先作清潔,再做一次塗擦保革油,與「防潑水劑」等保養的工作後再收起來。

現在登山鞋都有防水功能,大力刷洗總是不太好,最好是用軟刷子沾水刷去泥土清潔就好。用水清洗後請記得將報紙塞入鞋內,並置於通風處自然陰乾。不要在高溫處烘烤或存放鞋子,這可會傷及皮革與鞋緣接合處。

陰乾後有皮革的鞋子應立即以保革油作保養,以免皮革過於乾燥而龜裂,失去其柔韌性或甚至縮短其壽命。

鞋子會滲水之處一般都在鞋口、皮革本身、車縫處。鞋口的滲水可由穿上綁腿來防止。至於皮革及皮面車縫處可用保革油及線臘來達到防水效果。塗保革油時要用手指慢慢推磨使油脂滲入皮革裡,這種工作必須有耐心的重覆數次,千萬不要為了省事用吹風機加速皮革吸收油脂的速度,請記得高溫是皮革的大敵。

鞋子的存置處所,最忌高溫或日曬的地方。尤其環保鞋在高溫或日曬的地方,只需幾個月沒穿便會脫膠。

 

登山鞋與雨鞋的功能性比較

台灣登山的雨鞋文化可謂源遠流長,自然有其特殊的背景。登山鞋與雨鞋間孰優孰劣完全視個人的見解及使用習慣而定。台灣登山啟蒙之初,伴隨登山前輩出入原始山區的原住民大都穿著雨鞋,其勇猛的形象有時會造成錯覺,以為雨鞋很好用,其實我們該想一想他們的腳和我們的腳是不一樣的。

然而當在經濟環境不太好的情況下;當您在山上連淋七天雨之後;當您所走的路都非常泥濘時,此時與其使用一雙不太好的登山鞋還不如使用一雙雨鞋,相信您會同意我的看法,因為雙腳溼冷不但會加速消耗體力,無形中也會減損登山能力,造成危險。

由於雨鞋所具有的方便性、防水性及經濟性實在不是一雙普通的登山鞋可比擬的,這使得許多登山者起而模仿之。逐漸傳開後,造成一股無法阻擋的雨鞋文化。

雨鞋既然有這些優點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用登山鞋呢?這可由登山鞋的結構來解釋,前面曾經說明:登山鞋的鞋筒要高以便保護足踝;具有中層底可以吸震及絕緣;鞋底必須使用防滑材質;半硬式或全硬式的鞋底可以減少足部的疲勞;防水透氣鞋身即具有防水與透氣性。

這些設計無非都是朝向穿著的舒適性、省力性及對運動傷害的減免,尤其是對運動傷害的減免,可由人體運動力學中的能量反彈來看。若是穿著雨鞋背負重裝,則我們往前踏出的每一步其反彈回來的力量都必須由足踝、膝關節及腰椎來吸收,或許您的雙腳目前很強壯可以應付自如,但日積月累仍然可能會影響您的登山壽命。

另外對於誤踏獸夾等強大外力侵入之保護,雨鞋顯然是不足的。雖然在台灣禁止打獵,但實地上在人跡罕至的山裡仍有不少的獸夾在等著您,這也不能不注意。或許您會認為很多高山嚮導自己都在穿雨鞋,還勸別人穿登山鞋,這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雨鞋的使用技巧

先在郊山健行適應後才登高山。

選購雨鞋的大小有別於登山鞋,需穿上襪子後試穿以合腳為宜。

初入門穿雨鞋者,需在雨鞋內放置具有支撐力的鞋墊。故選購時需先選鞋墊,再套選選雨鞋的尺碼。鞋墊在腳能完全能適應雨鞋後,得依習慣考量去留。

穿雨鞋鄉登山要穿上護腳,增加緊實度藉以保護腳踝()

走路時養成腳掌先著地的習慣,減少腳跟撞擊硬實地表而傷害關節。

下坡時學著用外八式下山,減少腳趾擠壓鞋尖而受傷。

 

如何善用你的腳

講過登山鞋接著再來談走路,有些山友上山一條蟲,下山一條龍,下山比飛還要快,這是最不值得鼓勵也不該給予讚揚的。下山用跑的、用跳的不止容易失足,更會告成關節病變,還是慢慢的走並且使用登山杖協助才是更正確的方法。

我們每次走一趟山回來,有一些人會說「我回來後腳痛,但幾天就自己好了!」或者說「上次受傷讓我這一次造成不舒服…」其實這些警訊都不可輕忽。這都會是您提早告別山林的重要警訊,因為退化性關節炎往往都是這樣開始的。一但退化性關節炎進展到有明顯症狀的時候,現今醫學就沒有辦法再讓您的腳回到當初,更有可能再也沒有辦法停止它惡化。

所以我們強烈的建議,你如果在登山活動中發生扭傷、拉傷或各種關節疼痛、功能障礙等異常狀況時,一定要在下山後就找醫生評估傷害程度及做適切的處理。而如果沒有受傷,但下山途中或回家的翌日卻造成膝蓋疼痛,那表示您的裝備與走路方式可能有錯誤,您也應該從走路姿勢與背包、登山鞋等各方面再做檢討。

 

登山如何減少運動傷害

最後重申,人類的腳本就設計用來走的,而人類的腳趾的骨骼構造,是用來適應不平的地面的。所以有再好的登山鞋,也需要有對的走路技巧才能避免運動傷害。

步伐落地時腳掌先著地,膝蓋保持微彎增加彈性。

前進步伐不宜過大。步伐過大會讓腳跟先著地,腿部繃直使膝蓋受傷。

以腰部為重心,避免腳跟不著地的墊腳尖走路。

後腳站穩才把重心往前移,身體不可僵直,應隨著腿部運動而搖擺。

不可彎腰駝背或低頭只往前衝。

登山行進要輕盈,不可人未到聲音響響先來,即產生沈重的步伐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釣叟貝殼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