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迷路的預防與處置〉。資料整理 葉志成─版本2012年8月

前言

山上不是人類的勢力範圍,在生命無價的前提下,本文提供智慧讓您必要時站在食物鏈的頂端。

登山一旦迷路後,接踵而來的便是如何獨處與過夜,以及面對殘酷的求生問題。本文將從預防迷路講起,直到野外求生所必需的築窩自保,以及如何生火、找尋物、應付殘酷的天候。甚至教導在體能許可下,怎麼找路出去與搜尋隊友的方法。

本文現有的段落有「迷路定義與原因」「如何預防迷路」「迷路時如何自處」「自己預報天氣」「如何搜尋迷途隊友?」「怎麼躲避颱風或暴風雨」「怎麼躲避暴雨雪」 

迷路定義與原因

迷路的定義

登山健行者走在山上,難免都會找不到路跡,但卻不能因而迷路。「找不到路」的原因可能是身陷芒草叢中或迷失於箭竹海,甚至深入樹林或在懸崖峭壁間,找不到適合通行的路徑。而「迷路」,則是指完全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不知該往東?往西?還是往上?往下?更不知該怎麼走才能找到營地,也不知怎麼找到回家的路。

山區地形複雜,路徑紛歧,沒有相當經驗的人,一旦遇到叢竹密草,便如陷入五里霧中,就會進退失據。實際上您只樣掌握、善用本文所述的原則,便可撥雲見日不致受困了。

容易迷路的地形環境

1.大眾化的郊山路線:大眾化的郊山可能有很多條交互盤錯的路徑,對於山區較不熟悉的登山者,很有可能會因而迷途。

2.路徑複雜的百岳高山:在百岳高山迷路的人,大多是沒有熟讀記錄或不看地圖的人。當脫離隊友又遇到岔路或崩塌地時,就有可能誤判方向而發生迷路的事件。

3.天候造成的迷途:天候造成的迷路有二種:一種是「天黑」,天黑迷途在郊山以及單攻百岳的回程時最常發生。發生的原因就是行程過於緊湊,以至於腳程慢的隊員脫隊,最後因天黑而迷失路徑。而另一種天候則是陷在雲霧或暴風雪中,都會造成視界改變或路跡被覆蓋而迷路。

 

如何預防迷路

▲帶齊裝備

記錄、地圖、指北針、高度計、GPS等物品必須隨身攜帶。尤其最基本的地圖與指北針,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攜帶的裝備,不可以因偷懶而鬆懈。另外即使是單攻,小背包裡也必須攜帶頭燈、飲用水、保暖衣物、口哨…等急用物品,不管是2個小時路程或是5個小時路線,基本的急用裝備都不可忽略。

▲學習如何使用相關器材

帶齊基本裝備,就該在事前學會使用它。有了熟練的定位技術,可以利用最少的資訊獲得最正確的結果。

▲熟讀記錄

每一次上山都該在出發前拿出地圖再配合行程記錄,在心裡模擬出預計的時間,以及因應會遇到的地形、地物再增補裝備,千萬不要因為山的高矮而輕視任何一座山。往往越大意的地方越是容易出錯,而在山裡一但出錯,可能付出的代價就是沒辦法彌補的痛。唯有熟讀記錄甚至比對好幾份行程紀錄,可以讓你知道在什麼時候會遇到什麼問題,進而預做注意,就可幫你避免掉這個出錯的機會。

▲時時定位

時時定位是確保自己走在正確路逕上的不二法門,走路時用眼睛觀察稜脈走向與地貌,再配合腦袋中熟記的地圖地形,相互勾稽核對。順便記下走過的林相特色,每次休息時不要只顧著看風景、喝水,應該要拿出紙筆作記錄,必要時拿出指北針、地圖勤作定位。

作記錄的好處是可以幫助你更細心觀察整個路線以及路況,提醒你注意周遭環境,對於路線會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比較不容易迷失方向。偶兒回頭看看來時的路,回程時會比較有印象。

▲不要脫隊

脫隊是迷途的一大主因,隊伍成員自己要清楚,領隊、嚮導更是責無旁貸必須注意所有成員的狀況,可以的話最好所有隊員都在目視範圍之內。

如果隊伍成員的體能差異太大,領隊必須安排一位嚮導或熟悉地形的人手幫忙引導隊伍,也必須律定到某一定點休息並清點人數,預防意外發生。而隊伍成員自己也該注意,即使您是老手也不可讓自己一個人單獨行走,因為脫隊而迷途或受傷者,往往是老經驗的登山者。

▲注意天候時間

惡劣天氣以及黑夜降臨都是迷途意外的幫兇之一,在惡劣氣候中因視線不佳,很容易迷失方向,這一點必須考量進隊伍行程之中。而行程耽擱以致於隊伍在黑暗中趕路的狀況更是屢見不鮮。這時候如果路況較差、又遇到脫隊狀況,是非常危險的,領隊、嚮導對於這種情形都應該極力避免。

 

迷路時如何自處

▲不要逞強

發現自己迷路時,不要急著逞強想自己找路走出去,通常發現自己迷路的時間大多不會超過正路二個小時以上,在這一的時間範圍內,等待搜救是比較好的選擇。

▲退回原路

行進中若只是脫隊落單,人尚在山徑上,可藉喊話、吹口哨、打手機來與隊友連絡。如果聯絡不上,最好待在原地等待隊友回來尋找,如果對地圖方位判斷有相當把握,可以設法留下足以辨識的記號或留言後,斟酌沿著步道往前或往後去找隊友。

發現迷路時,最好的方法是循著原路,找回步道上,再按本文敘述的方式找上隊友。如果確定您已經迷路了,那你得先找到一個您可以確定的點,再重新辨識方向。因為迷路時,通常對自己所在的位置都缺乏概念,所以不可任意摸索。若是存著僥倖心理繼續前行,只會徒然消耗體力,置自身於險境而已。

▲尋找路標

目前在中級山或高山步道(尤其叉路口),山友都會掛著印有會名、隊名或行號的路條,做為登山指示的路標,若遇到沒把握的岔路,應該以這些路條作為前進的依據。而國家公園內的步道,在叉路口一般都會設有指示牌,如果在草原上步道不明顯,走到叉路口又沒有指標或路條時,那您應該特別注意,因為那可能是動物(例如水鹿)的路或獵路。

▲辨別刀痕或找垃圾

在人跡少見的中級山或荒山裡,如果在樹幹或雜草上連續發現刀痕,可以供作辨識是否是獵戶走過的獵路。此外,路邊的堆石、地上棄置的空罐頭都可能是步道通路的判斷依據。而樹根或嫩草上被踩過的痕跡、地面上所繪的箭頭標誌等,也可能有人剛走過或救援人員的足跡,都可以細心加以辨認參考。

▲找到確定的步道時

當您退到可以確定在計畫行進的步道上時,想必已經消耗不少體能與時間,相對的隊友也相同的正在費全力找尋您。所以在這個時候,等待同拌來找尋或救援是最上策,因為友拌或救援者,都是循計畫步道先找尋。如果已近天黑,您則應先考量在計畫步道上找尋遮風處過夜,如果時間許可,則循來時路退回山屋或營地。

▲如果你體力夠的話!?

如果你體力夠,自認為有能力可以自己走出去的話!建議你以發現、確認自己迷路的點當作中心點,再判定往前走到預定宿營點,或往後退回昨天過夜的地方。但不論前進或後退都該沿途做一些可供辨識的記號,讓隊友早點與您會合。

如果已經迷路在完全沒有路跡的荒野了呢?那您已深陷在本文的重點區,您該熟記以下的方法,避免讓自已變成失縱。

首先,就以迷路位置向遠方目視,在目視範圍內找一個最高點或明顯的點當做不會動的中心(A)點,接著在A(中心)點與(自己)C點間,找一個明顯的B(輔助)點。當ABC三點成一直線時,自己站立的位置(C點)便成為游移點,可以往左、往右做扇前游移搜尋脫困方向。也可以往前、往後做擴大或縮小範圍。

這種向外延伸的重點就是您必需以目視方式,讓ABC三個點成一直線,自己站的C點不論怎麼游移,都要隨時可以看A點。而B點則在碰到地形地物有障礙的輔助點,B點需隨著自己游移變換目標,這樣才能確保自己不會從迷路變成失縱。

這種方法還未被命名,我暫且稱做「時鐘搜尋法」。就是假設把迷路區當做鐘錶的面盤,而A點就是指針的中心點。而ABC三點的直線就是時針,自己則是站在時針的最未端,沿著中心點可隨意做360度的掃描尋求出處。甚或可以再往外另創設第2區、第3區的中心點。

使用「時鐘搜尋法」的好處是不會重複浪費搜尋路線,但重要的是拿筆標出中心,與紀錄沿途的地貌特徵與放置辨識的記號。紀錄地貌是讓您不會越走越遠,甚或慘到回不到原來迷路的地方。放置辨識的記號,則是讓隊友或搜救人員找到您。

「時鐘搜尋法」的中心A點,在寛擴草原裡可以是遠方山頭的三角點;在樹林裡可以是一顆高矗的大樹。凡是愈高愈明顯的的位置,那時鐘的範圍便愈大愈好搜尋。

而在面臨該向上脫困或向下脫困的決擇時,如果體力夠當以往上走稜線為最佳。因為往上比較容易碰到登山路徑;反之如果下切溪谷,路徑會較陡峭難行,很有可能下的去不好上來。

不過呢!…我還是由衷的建議,您如果沒把握,還是以待在原地先安頓好自己,等待援為最佳選擇。這時候愈是丈著自己的體能想找路出去,通常都只是讓自己更深陷在山中而已。

還有一點,當您在找尋岀路時,要沿途收集可用的野外求生資材。只要重量不影響體能,可以攜帶著或者放在游標點備用,它有可能在必要救您一命。

 

▲謹慎分配食物、飲水以及尋找營地

若來不及趕到山屋或營地,找地方過夜該列為最急迫的事,不要等到筋疲力竭才開始找地方宿夜。

如果是在高山或深山裡迷路,先想好晚上要在哪裡紮營?會是最重要的事。因為一來晚上你根本無法找路,二來山裡夜間氣溫變化大,而且還有許多看不到的危機。所以決定等待救援後,就應該開始在附近尋找一個可遮風避雨的營地,如果是太隱密的地方,要先做好導引標示,以免搜救人員過門而不見。

接著必須開始量測可用的食物以及飲水,人可以幾天不吃東西,但不能一天不喝水,水源的掌握需要更加小心。若飲水及食物不足時,可以設法收集露水,低山可吃茅草桿高山則找箭竹荀(芽)來充饑解渴。在高山上溪谷都是即深又陡,除非有把握非必要時不要想下溪澗找水源;在中級山若有必要下溪取水,需先確定要有十分把握能上得來。

如果必須找水源,在高山需看地圖,圖中有標示的地方才可能有水,問題即然是迷路了,所以憑地圖找水的理論是不合邏輯的。而中級山通常往溪溝下切4~500公尺就可以取到水,但切記要小心,不要又再一次迷路回不了營地,這樣別人要救你就難上加難了!

在台灣高山水鹿愈來愈多,在箭竹草原上如果能判定水鹿的路,跟著水鹿或的動物的足跡走都可以找到水源。但得記住動物在走的路徑上,是不可紮營或選定避難築窩的。

實在沒食物時,在高山上最容易取得食物,是松葉與雲杉或冷杉葉及箭竹牙。雲杉與冷杉葉可以用來煮湯。二葉松與五葉松的葉子直接可以生吃,尤其是嫩牙即甘甜還含有水份。

▲嘗試與外界溝通

現在的行動電話通訊非常方便,很多高山的稜線或三角點,行動電話都會通。而緊急聯絡電話「112」更可以提供不少的協助。

試圖使用手機對外聯絡時,宜在稜線或三角點,以面對平原或村落的角度為佳。如果身在山谷或樹林內者,行動電話不可能會通,要關機節省電力。電話打通可能會飄浮訊號,所以要簡短的講出自己的狀況、裝備,還要說明自己周遭環境的明顯特徵,以及從正路走失後大約走了多久時間。或者用簡訊把這些資訊傳出去,都可以幫助搜救人員判斷搜尋區域以及範圍。

如果帶有哨子,可以吹哨子,但哨子不要持續吹浪費力氣。因為吹幾聲後,凡在哨音範圍內的人一定聽得到,所以一般是每10~15分鐘吹一次,每次吹1~2分鐘即可。

▲多作記號

在緊急宿營地四週500公尺內多作記號,可以的話以小紙條留言是不錯的方式。如果在樹林中緊急宿營,最好可以上到最近的稜線設置導引標識,然後一路綁記號回來,這樣搜救隊伍在看到相關東西時,可以縮小搜救的範圍。

如果身上有紙筆,可以沿途做記號或留言。即使背包裡的垃圾也該拿來利用,放在明顯的地方。或者利用地物做指示,例如折樹枝、堆石頭、在樹幹或石壁上劃方向等等。做記號時,方向要有一致性,都要指向您的宿營地,這樣才能藉以引導救援的人找到您。

天候晴朗時直昇一定會上山搜尋,體力可以的話在空擴處昇起狼煙,或設置導引標識。狼煙是供直昇機看的,山區清晨雲最少,所以直昇機都選擇一清早便上山搜尋。山區無法整天燒火放狼煙時,可以改設置導引標識,選在草地或稜線上舖鋁泊睡墊,或白色高反色差的衣物,大小當然是面積愈大直昇機愈容易看到。

▲野外求生的窩

如果沒有帳篷,野外求生過夜的窩以山洞、樹洞或大樹下的板根凹最佳。如果這些都找不到,需就地露宿築窩時,其首重防雨再來便是禦寒保暖。如果連帆布都沒有時,簡便型雨衣或暫時用不到的衣服都可以塔配樹葉用來遮風避雨。地面上則要找枯樹葉、箭竹或細樹枝墊底藉以保暖。如果沒有墊底的樹葉,去採一些新鮮的細枝樹葉也可以。

大石塊內凹的半山洞、大樹下的半樹洞或大樹板根凹的築窩法,是先用樹枝斜靠延伸空間,再罩住外帳或防水資材,接著再覆蓋樹葉或樹枝。在樹林裡,如果沒有防雨的材料,懸空的倒木下方或把倒木架在大樹幹上,再折新鮮的細枝葉覆蓋也可以築窩。但所有樹枝或箭竹都要方向一致向下,藉樹葉導引雨水往低處流開。堆疊的樹葉愈多,或樹葉愈大的樹種愈有防水的功能。築窩進出的洞口要在留在背風面,小到能爬去就好。

在空曠的草原裡,窩也可以築在箭竹叢或樹叢下方,但要選在背風面。想禦寒凹槽式的窩較保暖,但是下雨會泡水。如果預期會下雨,非但不可築凹槽式的窩,還要找樹幹或石頭堆高,再舖禦寒保暖的墊材。

晚上如感覺冷,每隔一陣子煮熱水喝或吃東西,如果還是冷,而食物量也夠的話,則可強迫自己做運動,以產生熱能保溫。但在下雨的夜裡除非體力很好,不要嘗試半夜在風雨中生火,還是保持體能為優先考量。

▲生營火

夜裡在不確定的荒野獨處,是很可怕的事。生營火雖違反環保,但是對於迷路的人是很重要的,營火可以提供溫暖,它就像一個人可以提供有人相伴的安心,讓獨處者的心情比較穩定。當您獨處過夜時,如果有辦法升火就升火,但要注意的是不要引起森林火災,尤其是被搜救人員找到脫困後,要記得要把火苗完全熄滅,甚或清理復原環境後才離開。

鑽木取火一般人做不到,還是平時在背包裡放個打火機為上策,但打火機要做好防水,一但溼了就沒用了。生火的方式是用松羅或乾樹葉或紙張點火,再引燃小樹枝,尤其松羅很輕很好用,可以沿途收集。

在潮濕的地方生火,要先架高設預留通風口以利助燃。如果真的沒有點火材料,可以找有樹脂的松、柏、杉樹的樹枝,用刀削成薄片便可點燃火堆。如果碰上雨天,逼不得已時,也可以從活松樹上削下潮濕的薄片,同樣可以引燃,但這違反環保,僅限野外求生時,才可以使用唷!

生營火的火堆,設在晚上要睡覺的窩旁邊。睡覺時木頭要放在上風處,可以減緩延燒的速度與減少耗用木材。潮溼的木材則圍放在火堆四週,一來區隔火源,二來烤乾它再利用。

▲登山迷路要怎麼禦寒?

高山氣候變化莫測,特別是台灣山區多雨,一但衣服淋濕加上溫度下降,身體從運動狀態冷卻下來便很容易失溫,也會引發高山症等狀況不可不慎。所以營地的遮風避雨很重要。

在天黑前得先找個避風的地方,是最重要的課題。如果沒有睡袋晚上將所有的衣物穿上,記得將雨衣或防水衣穿在最外層,若有垃圾袋或塑膠布就將自己套起來,先撐過寒冷的一晚。

所以建議你每回登山背包裡,放一件超大型的垃圾袋(黑色那種),以及打火機,再看自己的體能多帶一些野外求生用品。平時風雨大時,大型垃圾袋可以保護背包,遇上緊急狀況時,可將垃圾帶挖洞穿在身上,即可防雨又可禦寒。

報紙或紙張或乾樹葉都是很好的保暖品。報紙的保暖方式,是攤開包在前胸與後背上再穿上外套。乾樹葉則塞在中層衣與外套的中間,如果樹葉量多,睡覺時也可以直接堆放在身上。

遇雨之後首重保溫,溼衣服一定要脫掉,換上乾衣服,如果沒乾衣服可換,先用睡袋來保暖。但最重要的是,絕對要避免睡袋也弄濕掉。

 

自己預報天氣

▲夜間星星的多寡相對的知道雲層的位置與數量。而星光與月光穿透水氣時,也會被反射和吸收,因此從地面望去,即使天空沒有雲,但如果光度變弱,則代表水氣濃也有可能下雨。反之熱帶高氣壓籠罩時,由於空氣多作下沉運動,空氣由於氣壓逐漸變小,氣層變得比較乾燥,便可以預測明天會是碧空無雲的天氣。

▲夜裡高層雲薄的時候,會引起朦朧月夜現象,在白天高層雲擴展至全部天空,甚或厚度增加遮住太陽時,翌日便容易變為惡劣天氣。

▲在高山上能俯視層積雲呈現的雲海時,雖其時而波濤洶湧,時而波瀾不興,代表明天會是晴空。反之從低海拔仰望層積雲底部,則屬於烏雲密佈的多雲天氣,僅會偶爾出現毛毛細雨。

▲當積雨雲逐漸籠罩時,便可能會下雨。積雨雲常伴隨雷電,降雨時,雨勢則相當驚人,雨滴如豆,偶爾還會夾帶冰雹。

▲颱風來臨的一兩天前,能見度特別良好,在海天相接處,如果有陸地及島嶼,往往皆能清楚可見。高雲出現後,雲層漸密漸低,高雲出現後,雲層漸密漸低,致常有驟雨忽停忽落的現象。或者發現氣壓逐漸下降,都表示已進入颱風威力的邊緣。

▲在清晨或是傍晚看到所謂的「火燒雲」也是在颱風要來之前兆。

▲水氣會讓聲音有擴大與傳更遠的作用,在山區迴音變更時會下雨。

 

如何搜尋迷途隊友?

▲蒐集山區資訊

當發生隊友迷路未歸隊時,領隊應先安置隊伍到安全的地方。再集結對此山區最熟悉的人,先進行分工,愈早掌控時間,先沿著步道找尋,越容易找到受困者。

從各種來源管道蒐集走失人員資訊,幫助判別。比如說最後看到他是在那裡?在做何事?他隨身有沒有過夜的裝備、糧食?…等等。

▲以地圖、記錄、經驗判斷可能方向

一般走失的人如果不亂闖的話,大多會在走失點附近二個小時以內的區域,以岔路之後的稜線或山坡為主要搜尋方向。頭一天,以最後看到他的點為走失點,在三個小時的行程範圍內搜尋,因為走失的人都會四處以放射性的來回找隊友,不太可能離開步道太遠。第二天則以走失點當作中心點,以「時鐘搜尋法」往外找人,一般都有機會在最短時間內找到受困者。

▲大量而有系統的進行搜尋任務

當第一天找不到人後,應即向外求援。接著把現有可用人數先組成搜救隊,分配在最有可能的幾個區域內,搜尋時必須注意自身安全,防止洐生二次山難。有時候受困者不是迷途,而是跌落山谷,這時必須注意路徑上是否有危險地形,懸崖邊也要看一下是否有人受困。等到有搜救隊上山後,往後的搜救任務屬專業領域,便不在這裡再贅述。

 

怎麼躲避颱風或暴風雨

預知颱風或豪雨期間都不可上山,這是定律誰也不可愈越。這裡要討論的是當登山隊伍在山上,確定跑不過颱風,或遭遇暴風雨時,在那躲避的一兩天中,應該採取的處置之道。

躲避颱風首先要集結隊伍,一般來說,群體比個體容易渡過惡劣天候。人員集結後要優先找尋避風地點,否則處身在高山裸岩或草原等暴露地帶,短時間內身體即支撐不住。所以躲避到山屋,是最安全也是最重要的。尤其沒有營帳時,嚮導即使摸黑也要靠專業能力,把隊伍在安全原則下帶到最近的山屋或廢棄的可用工寮。

若確實來不及趕到山屋,也要儘快降入森林中,林中有箭竹,避風效果較好。至於哪一側的森林較安全呢?通常侵襲台灣的颱風是由東南方來,而北半球的颱風是逆時針旋轉的氣旋,所以颱風常是吹東風,因此避颱風最好選稜線西側的樹林中,中央山脈以西側樹林中更好。找遮風避雨的營地,最重要的是要注意附近會不會有落石。

找到避風處後要避雨,如能找到岩洞很幸運,但台灣岩洞真的不多,通常要靠自己帶的帳蓬、外帳,配合地形地物(大樹或懸岩)來搭建蔽雨的居所,如果這些都沒有,只好用露宿袋、雨衣。如果雨勢大又有工具,可以試著挖溝把水流導開,或者搬石頭填平或墊高營地,再以睡墊,鋪茅草、松枝葉來隔冷、隔濕,而背包則可用來擋風。

遮風避雨之後要保溫,溼衣服要脫下換上乾衣服,如果沒乾衣服可換,隊員可以相互偎靠,蓋睡袋來保暖,需注意避免睡袋吸收滲進帳棚的水而濕掉,如果睡袋濕了,則蓋(或穿)擰乾的PP衣、pile衣或雨衣來保暖。晚上如感覺冷,每隔一陣子由體能好的隊伍起來煮熱水喝或吃東西。

颱風夜裏隊友要相互注意身體狀況,如果懷疑有人失溫,要煮熱水喝、鼓勵患者多動以產熱,但不要讓他睡著,必要時用共享體溫的方式來保溫。

 

怎麼躲避暴雨雪

颳風下雪中,跋涉鬆軟的雪地是很累的,且因一片白茫茫,導致方位判斷不準,亦可能迷途,因此也需要考慮緊急避難。緊急時最好找岩石旁或玉山圓柏樹叢旁的避風且雪厚的地點,挖雪坑、雪洞躲避,要避免在雪流或是雪崩路徑上,以免被掩埋。搭帳篷掩蔽後要煮熱水喝,並活動身體,以免失溫,若鞋子、襪子、手套濕了要脫掉,以免凍傷。在台灣的高山,大風雪在一至兩天之內就會緩和下來。

挖雪坑、雪洞要在背風面的稜線低處挖出凹坑或雪洞。在台灣該還用不到挖雪洞,最好是挖出凹坑後配合冰斧、登山杖及背包撐著帳篷或外帳,來躲避風雪吹打。最重要的是不可弄濕衣服,因為濕衣服的散熱力是乾衣服的25倍。如果裝備許可最好每隔幾小時煮泡麵、熱水來度過。

如果要挖雪洞,得注意雪洞約人體的三倍體積就好,太大體溫會流失;太小更容易結冰。挖雪洞時要見挖一約與肩同高的深溝,再於膝蓋的高度往側面橫挖一個床位。就像「╞」型,人則睡在「=」位置,深溝槽底一則供冷氣下沉,還可防範半夜被雪封閉缺氧,而背包則橫跨在深溝上當頂蓋。

雪盲的造成原因是因為雙眼暴露在雪地中,沒有墨鏡保護的眼角膜受傷,豔陽天在雪地中活動,一般數小時之內即可造成嚴重的雪盲。雪盲的症狀為眼睛非常疼痛,眼睛感覺像充滿風砂,眼睛發紅,經常流眼淚,對光線十分敏感,甚至很難張開眼睛等,若發生雪盲,可用冷開水或眼藥水清洗眼睛,再以眼罩或乾淨之手帕、紗布等輕輕敷住眼睛,記得儘量休息,避免再勉強使用眼睛。雪盲的症狀通常需要5~7天才會消除。

附註

另關於迷路後洐生的「在山中睡不著怎麼辦?」「我需要救援,怎麼求救?」「叫「飛機」機不來怎麼辦?」「直昇機吊運的配合措施」甚至於「我的家人在山上需要救助時,怎麼做?」這一些都已另建有專章,全收納在「登山醫療與救護常識」裡,請自行參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釣叟貝殼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